保护非遗产品 促进西藏文化发展
近年来,拉萨市非遗衍生品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各大旅游特产商店,相对于传统非遗产品而言,非遗衍生品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度,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大批新的非遗衍生品开发,不仅为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推动了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如何抢救、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方面,西藏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在学习借鉴内地其他省市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符合西藏区情的方法。
今年,达孜区的索炯雪艺唐卡艺术中心入选了2018年度“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支持项目,并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这是根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三年实施方案,西藏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重点领域遴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并加大了宣传推广和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拥有了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
在前不久闭幕的南京“文创西藏——西藏暨拉萨文创精品巡展”会上,索炯雪艺唐卡艺术中心的创办人罗桑桑格将自己开发的唐卡衍生产品展示给南京市民,“这条丝巾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特意引进了德国工艺,丝巾印制所用颜料都是来自唐卡绘画所用的颜料,可以长时间保持颜色鲜艳。相对于普通丝巾,我们的丝巾可以至少保持五六十年不褪色。”罗桑桑格向市民讲解着自己的唐卡衍生产品,同时也介绍着唐卡绘画技艺。那次展会,汇聚了来自西藏50多家文创企业和30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是一次对西藏文化的全面展示。
这是西藏近几年在保护非遗产品、促进西藏文化发展探索的一些好的方法。但是真正想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要大力开创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践行者,在社会形成爱护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对非遗衍生品的利用和开发必须尊重其形式和内涵,不能随意歪曲和破坏。非遗衍生品为非遗传承打开了一扇窗,让古老的技艺与家居装饰、服饰等文创产品相结合,可以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动非遗产业向文创产业转化。
西藏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护和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做出长远筹划,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意为线条,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实现“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养生”等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拓宽西藏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进一步增加高原文化产业附加值。
回首历史,我们发现,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的文化财富。展望未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西藏各族人民正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断开创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的明天。西藏山美水美、地大物博、民风淳朴,西藏文化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